“十二五”(2011-2015)时期是南关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保障改善民生,建设现代化宜居城市中心区的重要时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对于实现科学发展、富民强区的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期间,区委、区政府带领全区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加快发展重要契机,实施“三产立区、城建强区、和谐兴区”三大战略,北部大改造、南部大开发,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圆满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为未来五年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十一五”时期是全区经济发展最快的五年,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GDP实现150亿元,年均增长19.3%,五年实现翻番目标;第三产业增加值从2005年的43.6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30亿元,年均增长24.4%,是2005年的3倍;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27亿元,年均增速20.3%,每年增长近4个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75亿元,按可比口径平均增长19%,是2005年的2.4倍。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水平不断提高。三次产业比重从2005年的1:29:70调整到2010年的0.3:13:86.7,一产逐渐退出,二产逐渐转型,第三产业成为南关区名副其实的主导产业,经营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各类商业网点230个,其中大中型商场43个、连锁超市28个、宾馆40家、大型酒店56家、娱乐场所63家。传统商贸业升级步伐加快。中东新天地购物公园、欧亚奥特莱斯等一批现代管理模式的商贸企业成长迅速;华美达大酒店等多家四星级以上酒店陆续投入使用;高档大型餐饮企业遍布各主干路;知名的商务时尚快捷酒店相继落位,提升了我区商业层次,促进了经济繁荣。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高端商务楼宇50余栋,建筑面积150多万平方米,入驻企业上千户,一座座立体的空间产业园应运而生。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达120多家,金融服务功能日趋提高。信息咨询、广告传媒业等现代服务业都得到一定程度发展,现代服务业逐渐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投资规模创历史新高,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五年来,投资3000万元以上项目开工建设269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00个,10亿元以上项目25个;五年累计完成投资325亿元,是“十五”的 5倍;2010年完成投资103.4亿元,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是“十五”期间完成投资总和的1.5倍;这些项目投资规模大、质量档次高、功能业态新、辐射作用强,极大地拉动了经济社会进步。
2、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十一五”是南关区城市建设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城区面貌、城市品位、承载能力、管理水平都有了较大改善和提升。
——南部新城建设全面启动。设立了长春南部都市经济开发区并完成扩区;完成了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深度设计、产业发展规划、商业网点规划,发展战略和空间布局进一步明确;累计土地收储近2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达7.54平方公里,20路3桥实现通车,水、气、热、电、通信、绿化等配套设施同步跟进,以大交通为框架,大配套为支撑的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形成;招商引资及项目落位迅速,累计落位亿元以上项目50余个,开发区“十一五”末期投资比重占到全区40%,招商引资比重占到全区50%。南部新城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
——旧城改造实现重大突破。东安屯、桃源路、长通路等棚户区及大马路、民康路等低矮旧楼区彻底改观,税务学院、春城制药厂等闲置地块有效盘活,中安大厦、中粮大厦等半截子工程重新启动,累计改造面积800余万平方米,极大改善了居住条件和城区环境,拓展了产业空间,提升了城市品位;重点工程建设成果显著,新建了繁荣路等27条道路,改扩建了东岭北街等21条道路,对大经路、大马路等41条道路进行了大中修,三环以内巷道全部改造完毕;繁荣路、东莱明沟、吉顺明沟等全市重点建设工程完成建设任务;亚泰大街快速路等大路网改造完成并实现通车。
——城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全面实施,私拉乱建有效清理,“五小”行业全面整顿,累计拆除违法建筑上万处,近30万平方米,一批“老旧散”小区改造成精品小区,一批“脏乱差”街路打造成精品街路,市容环境明显改观;实施了高标准的 “暖房子”工程,投资3亿元设计改造了11条重点街路、19个居民小区、150万平方米的265栋楼宇,2万余户、近8万居民直接受益;在政府资金主导下,多元投入,为4000余户居民安装了防盗门,提高了安全保障;开展了楼道亮化工程, 5000多个“黑楼道”全部实现亮化,受益居民10多万户。
——城市管理水平显著提升。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实现了全天候立体式保洁范围全覆盖,城市环境卫生作业科技含量不断提升,道路机扫率达到28%;城市执法管理思路更加清晰,加强了综合执法队伍的建设,建立了环卫专业快速应急处理队伍和行政执法快速反应执法队伍,“环卫110”监控体系不断完善;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实现了由“绿化”到“美化”的转变,打造了明珠公园、西四小区、自由大路立体彩化、好景山庄街头绿地、伊通河沿线绿地等一批精品街路、精品园区和精品景观,新增绿地面积72.6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41%,城区品位明显提高。
3、社会事业协调推进,民生工作成果突出。“十一五”期间是全区老百姓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生活水平逐年提高。
——社会保障得到加强。创业就业体系不断完善,实现城镇新增就业6.2万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4.9万人;医疗保险深入推进,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已达 19.7万人。扶弱助困机制不断健全,困难群体生活得到有效保障,累计发放1900万元资金资助低保户;累计投入 313.2 万元资助辖区内新考入大学的低保家庭子女;投入资金14038万元落实廉租房和政府保障性住房;南岭小学等农民工子女就学试点校全面启动,3000多名农民工子女通过“绿色通道”实现就近入学;残疾人医疗救助力度不断加大,2645名白内障患者接受免费复明手术,1565名重症精神病人接受免费救治;全区领导干部与400多户特困家庭“一对一”帮扶结对,为弱势群体走出困境找到了有效途径。社区助困功能逐渐增强,登记社区志愿者队伍达260个,志愿者1万余人,全方位为困难群众提供公益服务活动;人口增长连续多年保持较低态势,进入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行列。
——教育均衡发展深入推进。构建了以优质资源校为核心的“大学区一体化”管理体系,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办学模式初步形成,学生综合素质不断增强,教学质量在全市位置逐年提高。加大了资金投入,累计投入1.7亿元,用于新建、扩建、维修校园校舍,添置与维修教学设备,建设“校园网”,教育环境大大改善。
——医疗卫生服务环境不断改善。在全市率先高标准完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新建扩建了7个社区服务中心,卫生机构焕然一新;社区卫生服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公共卫生服务保障能力得到提升,传染病发病率始终保持较低水平;中医药事业得到全面发展,成功创建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卫生整体服务环境跃居省市一流水平。
——其他各项社会事业平稳推进。创建健康城市工作全面展开,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蓬勃开展,打造出具有南关特色的“社区文化艺术节”、“国学大讲堂”、“新天地庙会”等文化活动品牌,居民“10分钟文体活动圈”基本形成;“宽容大气、自强不息、务实重行、和谐奋进”的南关精神得到弘扬;社区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社区用房建设达到全国一流标准,被国家民政部命名为首批“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社会环境更加稳定、和谐,妥善化解了涉法涉案、企业改制、征地拆迁等一批历史遗留问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得到加强,群防群治经验在省市推广,一批重特大刑事案件成功告破,进入全省“平安建设”先进行列。
4、服务型政府建设不断深化,区域发展活力日益增强。政府职能转变逐渐加快,重心下移,实行了街乡人财物管理制度改革,强化了街道、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和服务功能。教育、卫生、城建、民政等社会事业改革不断深入,服务民生工作效率日趋提高。不断简化办事流程,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建立了软环境跟踪服务等12项制度,开展了民主评议政行风、为企业办实事等一系列活动,形成了以服务促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全区发展面临诸多机遇和挑战,总体上进入全面开发建设时期,是北部老城区改造提升、南部新城加速建设的关键时期。
从外部环境看,国家实施第二轮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政策,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给我区大力发展服务业提供了难得机遇。随着“长吉图”、“长吉一体化” 战略的深入推进,南关区作为省会中心城区在先行先试、扩大开放、产业升级等方面必将有更大的作为。“十二五”时期全市城市化、工业化、服务业和农业现代化四大需求强劲,我区现代服务业将在全市制造业转型和消费结构升级的推动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从我区内部情况看,“十一五”强劲的发展势头为今后积极快速发展创造了基础条件,区位优势逐渐凸显,发展环境更具魅力。南关区辖长春市“双中心”战略位置,是长春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特别是南部新城产业规划明晰,基础设施完善,“筑巢引凤”效果的日益明显,一批投资规模大、发展后劲足、品位档次高的大项目相继落位,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发展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保障改善民生为根本,以“服务业立区”为发展战略,突出城市商业综合体建设,南部大开发、北部大改造,实现低碳绿色经济,全力打造现代服务业强区。到2015年努力将南关区建设成为经济繁荣、人民富足、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现代化城市中心区。
根据上述发展思路,“十二五”期间南关区发展应坚持以下原则:
——坚持共享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要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让全区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新成果。
——坚持绿色发展。积极倡导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立资源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氛围,全面提升生态文明水平。
——坚持创新发展。要把创新精神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把工作创新和制度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把发展模式创新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加快构建企业主体、政府引导、市场调节的创新资源配置机制,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努力建设自主创新型城区。
(二)发展目标
1、富民强区发展目标
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比例保持在20%以上。力争地区生产总值五年累计达到1500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五年累计实现27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1000亿元,招商引资五年累计引进内资260亿元,社会消费零售总额五年累计实现670亿元。力争我区在全市经济排名中取得新突破,实现全区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2、宜居城区发展目标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更加注重社会公平,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提升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促进全民创业,扩大就业渠道,新增就业培训基地10家,免费推荐创业项目600个,力争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万人,下岗失业再就业人员达到3万人,百万特别职业培训工程人数达到1万人,为“三失”农民提供技能培训3500人,推进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城镇居民收入增长机制;
——大力推进城市建设与管理。道路完好率达到98%,小区、巷道的硬覆盖率达到100%;力争完成所有棚户区改造任务,改造面积 15.6万平方米;继续做好社会保障房建设工作,扩大受益范围,全区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5平方米以上;全面实现“老、旧、散、弃”住宅物业服务全覆盖;
——改善生态环境,突出节能减排,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5%,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主要环境空气质量指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以上,实现“天蓝、地绿、水清”目标,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更加注重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和水平;注重学前教育,将学前教育纳入教育整体布局之中,做好学前教育与义务教育衔接;高中入学率达到96%以上;在全省率先实现区域内教育优质均衡协调发展的目标。整合资源,调整完善教育布局,建立20分钟入学圈;
——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社区医疗覆盖率达到100%,实现15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推进健康城建设,力争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0岁;
——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实现100%的社区有健身组织、有经常性的健身活动,体育人口比例达到50%,建立8分钟体育健身圈;
——促进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鼓励和支持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生活,建立1公里文化圈;
——提高人口管理服务水平,提升人口素质,到2015年全区总人口控制在80万人左右;
——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区环境,加强社区民主管理,提高社区居民参与度,扩大社区服务范围,提升服务水平,建立完善的社区服务网络;
——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行为,实现社会治安环境明显好转;不断提高安全生产监管水平,避免重、特大事故发生。
3、南部新城发展目标
到“十二五”末期,南部新城力争实现:基础设施功能完善;中央商务区初具规模,建筑体量超过500万平方米,搭建现代服务业体系框架,形成“金腰带”雏形;行政办公中心的辐射作用充分发挥;流绿空间的环境效益显现,人气商气集聚,新增居住人口20万人左右;着力打造外向型、智力型、综合性、生态型城市主中心,建设经济彰显活力、环境秀美怡人、生活舒适便捷的现代化新城。
三、功能定位和发展布局
(一)功能定位
依据长春市总体规划,南关区将依托传统服务业,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建设城市金融商务、行政办公、文化体育娱乐中心和商业中心,城市现代风貌集中体现区,现代化城市宜居区。
(二)发展布局
立足现有的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围绕功能定位,利用城市开发、改造机遇,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传统商贸业竞争力,加快培育和壮大现代服务业,强化功能优势和聚集效应,大力推进中央商务区,着力培育特色区块,努力拓展地下空间,形成立体经济发展格局。
1、中央商务区
以南部新城建设为依托,发展以“大商务、大商业、大文化”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突出金融业、商务服务业、现代商业,积极培育创意产业,重点推进四座城市标志性建筑、五星级酒店、大型购物中心、高档写字楼建设。绕城高速公路以南为城市拓展的预留区,承接中央商务区功能的外溢和辐射。
2、特色区块
深入推进重庆路、大马路、新天地、解放大路、全安广场、南岭、南湖大路、卫星广场、绿地“九个特色区块”建设,坚持政府引导、政策扶持、企业为主体的原则,挖掘和发挥传统老字号品牌影响力,促进传统商贸业改造升级,鼓励打造知名品牌,形成各区块功能鲜明、特色突出的现代商业街区。
3、地下空间
拓展地下空间,制定《南关区地下空间发展规划》。围绕长春市规划建设的地铁1、2号线,沿人民大街、解放大路,引导开发建设一批商业设施;做好现有人防工程的改造利用,着力引进一批新的地下商业设施项目,打造立体交通经济业态,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主要任务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造富裕南关
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以传统服务业为基础,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新格局,不断增强城区经济实力。
1、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十二五”时期,要把现代服务业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建设中央商务区,重点发展金融业、商务服务业、现代商业,积极培育文化创意业、旅游业,抢占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拓展服务业领域,促进服务业向知识型、创新型和高端化发展,提高服务业整体水平。
——推进发展金融服务业。以中央商务区为依托,大力引入国内外银行、证券、保险、期货、基金、投融资、担保、典当等各类金融机构,培育金融后台服务和金融衍生品,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形成主业发达、功能完善、配套齐全、管理先进、服务优质的金融业产业集群。
——加快发展商务服务业。顺应长春市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趋势,以高档商务楼、高级酒店等为依托,积极引导法律、咨询、中介、会展等商务服务业发展,形成功能专业、服务完善的商务服务业产业集群。
——积极发展现代商业。以城市商业综合体为载体,吸引人气和商气,集大型购物中心、高级酒店、品牌专营店、高档特色餐饮等于一体,打造优美的购物休闲空间,形成具有国际时尚品质、功能完备的现代高档商业中心。
——培育扶持文化创意产业。抢抓全市打造汽车城、电影城、雕塑城、绿色食品城、森林城、科技文化城的机遇,探索发展与之配套的,包括新闻出版、影视传媒、广告、建筑艺术、艺术品和古董市场、手工艺品、时尚设计、音乐、表演艺术、软件及计算机服务等文化创意产业;做好产业布局与规划、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提升服务水平,兴办一批文化企业孵化器、文化产业园、文化产业风险投资金融服务等产业服务项目,吸引创意产业积聚;建设一批符合现代城市居民需求的文化馆、音乐厅和大剧院,打造专业性的休闲娱乐、演艺竞技集聚区。
——推进发展旅游业。发挥我区旅游资源和人文资源丰富优势,充分考虑文化性、公益性、便民性,进一步整合道台府等历史文物资源,般若寺、文庙等宗教文化和国学教育资源,雕塑公园、动植物园、伊通河等现代旅游资源,积极引入饰品店、古玩店、当铺、东北特产专营店、东北传统美食店、东北二人转等商业和黑土文化,发展商务游、生态游、休闲游,积极融入省市旅游业大循环。
2、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
——坚持规划导向,合理布局商贸服务业。研究制定南环路以北区域的商业网点规划,以改造提升为支撑,加快实现由传统商贸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
——培育特色区块,提升服务业档次。政府发挥规划指导、政策支持、优化环境等方面的主导作用,通过市场化运作,突出企业在区块建设和经营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以项目开发建设,带动特色区块建设。研究对特色区块的管理服务,明确责任,协调解决区块日常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促进特色区块的繁荣发展。
——推进电子商贸发展,实现内涵改造提升。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鼓励企业运用现代服务技术和经营方式,积极发展电子商贸等新型商贸流通业态。
——盘活存量,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加大对老旧危楼资源、闲置楼宇、闲置厂房、闲置地块的开发利用,重点做好省文化活动中心、审计厅南地块、气象仪器地块、吉大宿舍地块、曙光路地块、13中、平阳地块、东天街等地块开发改造,研究制定扶持政策和措施,切实把潜在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3、发展地下经济、地铁经济
超前谋划好地下空间,有效整合资源,发展地下经济、地铁经济,是破解空间发展局限的有效途径。要坚持合理规划、综合利用、稳步开发的原则,采取多种方式,吸引社会投资,重点做好中央商务区、人民大街、解放大路、重庆路、大经路、亚泰大街等地段的开发利用。
(二)推进社会和谐进步,打造宜居南关
1、立足服务市民,提升城市建设与管理水平
强化城市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提高城市管理水平,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全面提升城区形象。
(1)以基础设施为重点,推进城市建设工作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南部重点做好规划落实保障项目落位;做好土地拆迁收储,增加可建设用地面积;做好道路排水及供水、供电、供汽、供热、通信等市政管网配套工作,不断完善“五纵五横”的道路方格网状格局。北部重点进行光复路高架桥、亚泰大街自由大路口、南湖大路人民大街口下穿道路等改造工程;对亚泰大街、解放大路、自由大路、南湖大路等重点街路进行精细化建设和改造,打造成精品街路;对三级以下街路及背街小巷加强改造和维护使其设施完备、路况良好,促进城市微循环,推动城市交通状况改善,使所有主要街路形成规划到位、功能齐备、平坦畅通、优美大方、风格各异的街路网络。
——加大老城区改造力度。按照拆、改、留、建并举的原则,加大对优秀历史建筑和文化风貌区域的保护,积极、有序、稳妥地推进旧区改造,改善居住条件,提升城区形象。力争完成全区所有棚户区改造任务,新安置居民2600户;以标准化小区建设为抓手,着力提高新建住宅的品位和档次,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推进无物业管理的老旧散弃小区的综合整治,完善小区的绿化、市政基础设施,实现物业全覆盖。抓好居民供水、供电、供热、供气等公用事业建设,完成老、旧排水管网改造,对二次供水全部进行改造,推进区内所有的小锅炉并网,不断提高老城区承载能力。
(2)以精细化为重点,推进城市管理工作
坚持“建管并举、重在管理”方针,不断提高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完善城市管理的体制和机制,切实加强规划管理、土地管理、综合执法管理、市政设施管理等,逐步实现区域性、社会化的扁平化管理模式。完善城市管理的综合执法体系,建立绩效考评机制,通过综合执法、联合执法等手段,通过培训交流和引进人才等措施,全面提高执法队伍的管理水平,实行“政企分开、管养分离”,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加强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道路机扫率逐年提高。实行“数字城管”工作,深入推进网格化管理,整合城市管理相关职能,共享基础资源,把管理细化到每一条道路、每一个小巷、每一个社区、每一幢楼宇,形成纵横联接、网状运行、全面协同、精确管理的城市管理网络。
(3)以资源节约为重点,推进生态环境建设
以低碳经济建设和绿色生态功能开发为抓手,促进生态保护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有机融合,打造“绿色南关”。
——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加大节能源头控制,发展节能环保型服务业。推进固体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置,努力做好餐桌等生活垃圾管理工作,建造生活垃圾压缩收集站。加强水环境治理和保护,居民生活用水水量、水质同步提高。加大宣传和扶持力度,积极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大力拓展节能减排与环保领域的技术交流,形成发展低碳经济的良好氛围。加强环境污染全过程防控,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强大气环境治理保护,全面控制煤烟型污染,逐步降低降尘量,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级天数达到340天以上。加强噪声污染治理,完善噪声污染防治体系,着力缓解噪声污染扰民问题。南部开发建设注重节能减排,倡导绿色的建筑理念。
——加强绿色生态建设。充分利用绿色生态环境资源优势,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建设速度,推行绿色生态生产生活方式,提升绿色生态综合效益,实施“水、环、路、园、区”生态体系建设,做好伊通河、永春河、光明水库、八一水库等水体改造开发,做好城市环路绿带建设,做好主次干道及巷道绿化美化工作,做好雕塑公园、南部森林公园等园林的完善提升,做好社区、小区中的生态景观工作,做好城市楼宇的亮化美化工作,形成移步成景的城市绿化景观。
2、大力改善民生,共享发展成果
改善民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困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1)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企业工伤保险制度,扩大保险参保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
——把就业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兴建劳动密集型的大型商贸项目,在城市新增就业人数、就业率上有较大突破;认真做好困难群体援助就业,进一步完善“实名登记,动态管理,即时援助”的长效机制,通过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和公益性岗位开发等形式解决困难群体就业工作;加强劳动力市场监管和劳动保护,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提高劳动技能培训的有效性,提升劳动者参与市场竞争的综合素质,以培训促进就业。积极鼓励全民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完善城区社会救助体系,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通过廉租房认定、实物配租、保障房出售、租赁住房补贴等方式,积极解决城市困难家庭住房问题。做好“暖房子”工程,对全区所有老房子进行改造,让全区居民全部住上暖房子。全面提高城乡低收入群众的医疗救助水平,确保受困家庭得到及时救助。充分发挥公益慈善组织的作用,实施大救助体系建设。
——切实推进残疾人事业快速发展。做好对贫困残疾人的扶贫工作,构建促进残疾人就业的长效机制,加强社会化康复服务体系建设和康复人才培养,健全完善特殊教育体系,继续实施“互助关爱助残工程”和“重症贫困精神病患者康复医疗救助项目”,保障残疾人切身利益。
——积极发展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完善并创新养老保障体系,利用新城建设、楼宇经济、社区等载体,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积极而为,鼓励民营资本投资养老服务,大力加强养老机构、养老设施建设,为老年人提供便利、优质、高效服务,进一步健全机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逐步提高养老机构床位数占老年人口数的比例,实现养老事业的新突破。提高优待抚恤保障水平,服务军队和国防建设。加强专项社会事务管理,切实做好殡葬管理、婚姻登记和各项社会福利等民政工作。
(2)推进社会事业协调均衡发展
——基础教育均衡优质发展。以提升教育质量为核心,坚持把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特别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总战略,让广大群众共享教育发展成果。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通过调整完善教育布局,做好新建成区学校的筹建工作,加大老城区学校的整合力度,加大对薄弱学校、偏远学校的投入力度,通过标准化、信息化、现代化建设,促进学校间的均衡化。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创新教育管理体制,逐步建立公办中小学校长定期轮换和优秀教师资源共享制度,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优质化发展。鼓励民间资本兴办教育。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德育工作理念和评价机制,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留守儿童和残疾儿童入学纳入保障体系。注重学前教育,做好规划布局,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学前教育,做好学前教育与义务教育的衔接。做好“校安”工程。
——围绕健康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合医疗卫生资源,保障公众基本医疗服务需求;进一步健全公共卫生、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积极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努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促进卫生医疗服务健康发展。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建立高效的公共卫生应急机制,保证公共食品卫生安全。完善社区卫生服务配套政策,发挥基本医疗保险作用,实现“大病在医院,小病在社区”,形成辐射全区的医疗服务体系。加强精神卫生建设,积极防止职业病,发展妇幼保健和老年人医疗事业,保障妇女儿童身心健康;坚持中西医并重,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预防控制医疗服务中的作用。
——充分利用高校、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资源。坚持科技引领、教育固本、人才支撑,完善配套服务,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和高科技产业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推进校区、园区、社区联动,产学研相结合,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科技推动体系,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加强人口总量调控,提高人口素质。推进人口合理分布,以人口发展促进经济社会转型,使常住人口总量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巩固体育强区地位。通过政府承建、开发企业配建、社会资助等方式,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全面普及社区“健康径”。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健全群众体育活动组织,举办经常性群众体育活动。培养优秀体育人才,提升竞技运动水平。加快体育产业的发展,活跃体育市场和体育消费,使我区成为具有影响力的体育商务活动中心。
(3)加强社会服务与管理
——强化社区服务功能。满足社区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加快建立健全公共服务、有偿服务、志愿服务相结合的社区服务体系,为社区群众安居乐业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便捷高效的服务。强化社区的管理功能,针对当前社会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实施社区网格化管理,提高社区综合管理水平。强化社区工作整合功能,协调驻区单位、社会组织、社区群众等各方力量参与社区建设,探索文化、体育、教育等社区公共设施和资源的共享机制。推进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新增社区配套设施建设。
——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预防犯罪工作体系,强化治安防范管理工作,完善社会治安突出问题的发现机制、反馈机制、反应机制和监督机制,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责任,提高综治工作社会化程度和组织动员水平;落实深化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构筑集诉讼调解、行政调解、人民调解于一体的多层次、多元化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完善“大安全”综合监管模式,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各类安全事故。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提高应对各种风险和突发公共事件能力。
(4)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着力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积极落实长春市文明行动计划和“创文明城,做文明人”主题实践活动,全面提升文明城区创建质量。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透明化。深入开展法制宣传和依法治理工作,全面完成普法任务,推进依法治区,把各项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纳入法制化轨道。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依法管理水平,确保司法公正。强化法律监督职能,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的设施网络、服务机制和政策环境,形成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对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鼓励社会资本发展文化事业,以社区文化设施建设为重点,完善区、街道、社区三级群众文化设施网络,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先进、功能完善的文化设施体系。广泛开展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机关文化、家庭文化等群众文化活动。
五、保障措施
(一)突出重点项目,实现持续发展
以项目建设为核心,落实目标责任制,强化项目管理与服务,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突出抓好大项目、优质项目。力争五年亿元以上项目累计达到300个,建筑体量达到1500万平方米;力争大型城市商业综合体五年累计达到30个以上,建筑体量达到1000万平方米,其中商业面积达到700万平方米以上;力争五年累计商务楼宇发展到100栋,五星级酒店达到5家以上;积极做好南部新城各项社会配套事业项目的发展规划,推进全区教育、卫生、养老、文化、体育、基层服务等社会事业项目配套建设。
(二)加大开放力度,推进招商方式转变
实施开放带动,高起点推进投资活动。围绕国家实施“长吉图”战略、第二轮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长吉一体化”打造大都市经济圈等发展机遇,加快我区在扩大开放、先行先试、产业升级等方面的推进速度,加快招商引资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由招商引资向选商选资转变,目光盯准社会效益明显、财政贡献多、后劲足的大项目。
(三)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创造优质发展环境
按照服务型政府、法制型政府、责任型政府、廉洁型政府、节约型政府的要求,围绕“提高行政效率、增加行政透明度、减少行政收费、资源有效利用”的目标,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重点,加快政府管理创新,深化完善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区级政务大厅。进一步完善决策制度、健全决策程序、强化决策责任,不断提高决策的科学性。进一步加强依法行政,不断提高执法公信力。进一步节约资源,打造低碳机关。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政府绩效管理和行政问责制度。进一步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优化公务员队伍结构。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发展智力支持
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以优化人才结构为主线,以培养技能人才和引进高层次人才为重点,牢牢抓住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三个关键环节,充分开发人力资源,为我区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通过政策,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聚集我区,特别是吸引优秀商务、商业等服务业人才。创新人才引进方式,通过筑巢引才、搭台引才、腾岗引才、产业引才、项目引才、租赁引才、共享引才等多种方式,加大对人才的引入力度。加强人才培养,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培养;创新人才使用机制,要建立和完善以业绩为核心,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标准,为人才搭建发挥其才能的舞台,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南关区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秘书处
2010年1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