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南关地情专栏

长春寺院十记——长春《般若寺建筑始末碑记》记

时间: 2023-07-25 10:41 来源: 方志吉林公众号
【字体: 打印

偶尔得暇,当你步入长春著名寺院般若寺观瞻时,就会发现在天王殿前、介于钟楼与鼓楼之间有一座灰褐色的碑碣。然而,你可注意到这座碑碣碑文的内容和有关它的撰书者的事情吗?这座碑的碑文名题曰《般若寺建筑始末碑记》,它的撰书者为孙其昌。

孙其昌,字钟午,辽宁辽阳人,清光绪六年(1880年)生,民国二年(1913年)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物理科毕业。民国时期,历任辽阳师范校长、沈阳师范校长、沈阳商校校长、黑龙江省教育厅厅长、吉林省财政厅厅长、永衡官银号会办、长春道尹、吉林道尹兼外交部特派吉林交涉员、吉林省政府委员兼省建设财政厅厅长;东北沦陷时期,历任黑龙江省省长、财政部次长、财政部大臣、民生部大臣、参议府参议。在这两个时期内,他的官职都做得很不小,可以说是“春风得意马蹄疾”。然而,他也有不尽如人意的时候。东北沦陷时期多疑的日本人,对于他跟对于所有中国知识界人士一样,倍加小心,常派人暗中监视。他亦有所领会,很是机警,左右逢迎,从来不说日本人坏话,讨得日本人喜欢。晚年时,他啥闲事也不管,每日只以麻将牌消磨时间,打发岁月。在长春南关至善路3号有一栋小楼,为他的家宅。这座建筑,为砖木结构,地面二层,地下一层。我与《长春晚报》副刊部主任侯明祥曾陪台湾女作家赵淑敏观览过。那楼已近残破,但其当年岁月犹存。那过道墙壁和楼梯两侧,都以雕板镶包,涂以棕色油漆。地下一层已废,但当年曾是舞厅和储藏室。我去看时,这座小楼为《长春晚报》编辑郝一陶的婆母家居住。在伪满的诸伪官吏中,他颇有学识,精通文墨,尤喜隶书。《般若寺建筑始末碑记》,即他撰文并以隶书书之。

《般若寺建筑始末碑记》,概述长春般若寺建筑始末。长春般若寺建筑分为两期。前期为1923年至1930年,后期为1931年至1932年,初建时,寺址在今长春市政府门前一带地方,待寺院接近建完还未等开光时,长春便沦陷为日伪统治了。日本人为了开通大同大街(今人民大街),便强行将原寺院拆除,并由社会局划地拨款迁移重建,这就是今天的般若寺庙址。

般若寺的修建,在孙氏《般若寺建筑始末碑记》中皆有记述。碑文有云:“哈尔滨极乐寺方丈倓虚法师来长春道尹署,与其昌协议建设般若寺。吉黑慈善联合会会长丁荫堂,以及居士张子清、马靖东、张耀伍、庄子孝、李鸿等,响应协助。” 两期寺院的兴工进行情况是:“进行越二年,长春佛教会成立,公推其昌为会长,陈玉山副之。又次年,蒋其三布施寺基一区。又其间,能和大师募得木材无算,遂计划施工。经营三年之久,大雄宝殿、天王殿、东西配殿次第落成。监工者陈耀亭、赵玉田、韩子琴、金芳圃也。如光、澍培两法师、田雨霖居士主持建筑。”这里所说的,都是前期原寺院建筑情形。关于其原寺拆迁情事,碑中亦有表露,“兹于适当大同大街之街,法当迁移”。有关现址建寺情况,碑文记载备至。云:“庙貌改建规模具整,延澍培法师为第二代方丈,爰将天王殿、配殿、学校、禅室、斋堂,从容兴造经营,丛林规制灿然。1936年,举行开光典礼,复请开山倓虚老法师及如光法师立坛传戒。维时钟鼓楼及佛殿卷棚当付阙,其昌曾与张公海鹏分别筹助经资,圆满善举。”此为般若寺建寺之全部经过。

有关撰书刻石事,碑文最后亦有记,“澍培方丈嘱记其始末,镌之于石,义不可辞,备书其事于右。”落款是:“勋一位民生部大臣孙其昌撰并书,‘康德’六年岁在己卯十二月”。“康德”六年,即1939年。

生活中时有这样的事情,居繁街闹市者往往不引起人们注目,置显而易见者常常不为人们所介意,一旦揭示出来便觉得鲜为人知了。为此,余撰写上述些字,也许会生出些思索来。如那样,也就是我的所想了。思之,此亦可谓长春《般若寺建筑始末碑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