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大家好,欢迎关注长春市南关区政府门户网站在线访谈节目。今天我们请到长春市南关区民康街道党工委书记李艳杰为大家介绍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的一些做法。
【主持人】:欢迎李艳杰书记。欢迎做客南关区政府门户网站在线访谈节目。
【李艳杰】:主持人,你好。大家好!我是南关区民康街道党工委书记李艳杰,非常高兴今天能来这里接受访谈。
【主持人】:李书记您给我们介绍一下您所在的街道的情况?
【李艳杰】:民康街道地处长春市中心,位于南关区西北部,东起大经路,西至人民大街,南起解放大路,北至西四道街和咸阳路,区域面积0.87平方公里,共有居民10,185户、21,956人。下辖4个社区,分别是九圣祠社区、健康胡同社区、园东路社区、西门里社区。社区办公用房总面积8461平方米,平均面积2115.25平方米,其中九圣祠社区单体面积5368平方米,是全市最大的社区。全街划分33个网格进行管理。
【主持人】:我知道我们民康街道一直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为统领,请您谈一下在贯彻落实城乡基层治理你是如何发挥领导统筹作用的?
【李艳杰】:我作为街道党工委书记,积极推动街道基层治理工作委员会和专项工作组的成立,带领工作组相关科室、社区按基层治理工作要求分工协作,制定明确的动作目标和任务分解,定期调度推进工作开展。我带领分管领导和科室,结合安全生产、信访维稳等工作,按照党工委延伸党组织阵地工作要求,多方凝聚基层治理力量,细化老旧小区治理服务,推动“平战结合”工作体系,有效推动了老旧散小区向物业化治理模式道路的过渡。
【主持人】:作为“一把手”,您是如何抓党建引领的社会参与工作?
【李艳杰】:我始终坚持贯彻落实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充分发挥街道“大党工委”的统筹协调作用,通过党建带群建、组建党建联盟等方式,充分吸纳项目单位、驻街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社区共计64家,通过平台对接、资源整合、组团活动、互惠服务等方式,让6支联盟队伍在辖区内带动和服务更多资源和居民,共同推动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互联互动、共驻共建、资源共享,构建起城市基层党建共同体格局。各联盟成员单位党组织充分发挥组织枢纽作用,深入开展双向认领,拓展了党的组织和工作向新兴领域有效覆盖,团结了社会各界爱党信党跟党走。辖区内各级群团组织在党的领导下针对不同群体开展各类举措和丰富多彩的活动。街道党工委牵头党建联盟,聚焦基层治理难题,有效联合各类社会资源,为探索区域善治路径提供解决方案,拓展服务提升民生福祉。不断探索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共排查辖区内新业态企业4家,通过建立派驻党支部的形式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全面覆盖。
【主持人】:街道在抓网格治理工作是怎么做的呢?
【李艳杰】:街道将网格治理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严格落实网格准入制度,按照全区统一标准,全街共有33个网格,每个网格管理300-500户,配备1名专职网格长,市、区、街三级干部及民警、执法人员均下沉到网格。网格长每日走户,对辖区人事地物情详尽掌握,网格工作推行挂图作战,一个单元一张图、一个楼栋一张图、一个网格一张图,做到矛盾早发现、苗头早察觉,实现让小事不出庭院、大事不出网格。街道不断完善基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结合辖区实际情况,充分发动群众骨干,挖掘熟人优势,选聘威望老党员、居民骨干担任楼栋长和单元长,与治安协管员、综合信息员、矛盾调解员、义务巡逻员、片区民警编队成为“三长五员”,凝聚多方力量,打造社会治安防控新格局。瞄准信访增量易发领域,尽早、尽快介入,主动排查群众诉求,在小区普遍建立邻里中心,设置百姓说事点、矛盾调解室,让老百姓遇到烦心事闹心事,理有地方讲、气有地方顺。联合良智律师事务所打造法律服务站,对涉法涉诉问题提供免费咨询,理性引导诉调对接,阻断民转刑、邢转命恶性事件发展蔓延。
【主持人】:街道是如何抓物业治理工作的?
【李艳杰】:民康街道积极推动党委抓物业治理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区关于物业治理文件及工作要求,成立抓物业治理领导小组,明确具体负责科室,并选配专人负责相关业务。街道不定期对物业企业进行抽查检查,并依据《吉林省物业管理条例》对居民、物业企业予以解答及指导。街道推行“党建+区域共治”工作机制,辖区内3所物业企业均已建立物业行业党组织,通过社区党委牵头,组建党建共建联合会,对物业实施联动管理服务,针对居民群众反映的普遍性、代表性需求,会同住建、市场监管、城管、公安、环保等行政主管部门,共同会商社区发展事务、解决区域治理难题。街道坚持把基层党建工作与物业服务有机融合、群众呼声与基层治理有机融合,把物业服务企业打造成基层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工作平台,把物业服务人员打造成党的工作队伍,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让居民群众出门就能看到党组织、有困难能找到党组织、找到党组织能够解决问题,切实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
【主持人】:街道在抓民生服务方面是怎么做的?为老年人和特殊人群提供哪些服务?
【李艳杰】:街道注重老年人和特殊群体的民生福祉,积极探索助老、助幼、助困、助残服务。依托社区资源,重点打造助老餐厅,解决大部分社区孤寡、空巢、高龄等各类老人的“吃饭难”问题,力争通过“小食堂”凝聚“大民心”。街道不断完善可持续的稳定运营机制,通过吸纳引入各种社会慈善和志愿服务资源,弥补一些服务设施覆盖率低、网络不健全等问题。下辖4个社区均建立了以党员为骨干的志愿服务队,常态化、个性化、精准化地开展宣讲、文娱、绿化等各类志愿服务。同时,利用公益创投等有利契机,全面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提升其公益性、服务性、互助性和受众面。街道持续关注就业、户籍、医疗、养老、消费、文体等领域公共服务,树立“马上就办”服务理念,推行“全程领办”服务模式,认真梳理“最多跑一次”事项清单,在办理过程中,做到首问责任制、一次告知制、评价反馈制度、服务承诺制等机制。